他们做了一个重要决定:去公园发呆
云南昆明某公园内年轻人躺在草坪上聊天。个重崔亚芹/摄 北京朝阳公园里,决定女孩正在长椅上看书。个重热血江湖手游辅助崔亚芹/摄 “逛公园,决定躺草坪,个重逃到没有天花板的决定地方,那个看似无比紧要的个重事情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。” “公园闲逛、决定观察人类、个重观察自然,决定晒太阳、个重听鸟鸣、决定吹吹风,个重感受波光粼粼的决定湖面和叶间洒落的阳光,烦心事一边去吧!个重” “那天我坐在草地上发呆,公园里的梅花开了,阿姨们组团来拍照,工人忙着在树干上张灯结彩,来来往往的人让我觉得人间真好,人类果然不能没有公园,没有大自然。” 这个春天,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突然热起来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成为理论实践者,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逛公园的经历。 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来源于一篇刊登在《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》上的文章。研究显示,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快乐,热血江湖手游辅助即便不做运动,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。 在公园里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 去年春天,李丙学跟朋友商量着要做100件让自己快乐的小事,逛公园是第一件。自那以后,去公园成了她们每周的必选项目。 李丙学告诉中青报・中青网记者,自己很“宅”,平时除了陪来旅游的朋友逛北京的景点外,周末都在家补觉,很少出门,更别提逛公园。“我和朋友当时都处于人生低谷期,我刚换了新工作,朋友刚失业,还房贷、交社保、大龄单身的种种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,都蔫蔫的,看着很颓废。于是我们想从逛公园开始改变。” 李丙学回忆起跟朋友第一次去北海公园,那时公园里桃花刚开,她们去看了白塔,沿着湖边散步,走累了就坐在长椅上。“太阳暖洋洋的,春风阵阵吹过,我们俩的聊天内容从各自的烦心事慢慢变成了公园里的景色、植物、流浪猫……紧绷的心渐渐舒展开了。” 那次逛公园让李丙学和朋友感受到了一股力量,之后每周她们都会找不同的公园打卡。“在公园里你会发现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,老人围着器械健身、跳广场舞,年轻人打篮球、玩滑板,情侣牵手散步拍照。”李丙学说,“有一次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一家三口放风筝,风筝上升落下,再上升再落下,整整一下午他们都没有把风筝放起来,但依然很快乐,看着他们,我自己也好幸福。” 在北京工作了10年,李丙学很长时间都没有归属感。“这个城市太大了,也太快了。我每天都过得很紧绷,吃饭都要第一个吃完,强迫自己做一个不出错的‘机器人’,做一个规矩的大人,让别人挑不出错来。”李丙学说,但北京的公园让她产生了归属感。“在公园里,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爬树,下河摸鱼,我比现在公园里的人玩得都野!” 去公园,待在大自然里,看花开花落,因为偶遇一只在草坪上打滚的小猫而激动,从他人的快乐中获得幸福。李丙学觉得自己不再是工具人,而是一个可以感受到幸福的实实在在的普通人。“普通人哪有不被烦恼困扰的,但我依然可以为一朵花开而开心。” “的确,逛公园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但可以让我获得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,这种勇气可以支撑着我离开公园后继续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,因为我知道那不是生活的全部。”李丙学说。 李丙学的朋友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想做什么,她喜欢做饭,开始在短视频平台拍摄自己做饭的视频,最近有人找她合作,她成了一名探店博主。“我们都重归忙碌,但是生活里不再只有忙碌。”李丙学说。 每天用20分钟“重建附近” “‘公园20分钟理论’是我的快充方式,可以让我从烦恼的工作状态切换到闲暇状态,逛公园是我作为‘i人’(MBTI人格测试,i人指性格内敛、内向的人――编者注)独有的休闲生活方式,是我与自己的约会。”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崔亚芹告诉记者。 去年9月,崔亚芹经历着失恋与离职的双重打击,心情沉到极点的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,便一直想尝试。 一次面试后,崔亚芹发现不远处就是北京朝阳公园。“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了。那天,我看到阳光洒在草坪上,感觉小草都在发光,坐在长椅上,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形成好看的丁达尔效应。”崔亚芹呆呆地看了很久,“自从离职,好久都没那么轻松了”。 崔亚芹开始在公园里漫无目的地闲逛,她看到一个女生在公园长椅上安静地看书,便不自觉地举起相机抓拍了一张。她鼓起勇气把照片给女孩看,女孩非常喜欢。“这件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!” 之后,崔亚芹便喜欢上给公园里的人拍照,周末没事就会带着相机逛公园,在她的镜头里,好朋友悠闲地躺在草坪上跷着脚聊天,画家在湖边安静写生,一家三口铺张野餐布便开始了周末午餐,还有波光粼粼的湖面和橘粉色的晚霞……“在公园里,我找到了北京的人间烟火气,这些照片也让我感到了自我价值。这不是别人给我的,而是我自己给自己的价值感。” 工作日的午休间隙也被崔亚芹用来实践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。她会在公司附近观察哪棵树开花了,哪里的长椅可以晒太阳,哪里会有流浪猫出现。“毫不夸张地说,我掌握了公司附近柳树发芽、桃花开放的第一手信息,知道附近哪里的长椅什么时间晒太阳最舒服。”崔亚芹说,“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小山坡,过几天天气再暖和一点,我打算中午拿块毯子去午睡。” 社会学家项飙接受《当代青年研究》访谈时认为,面对一个迅疾变化又不稳定的世界,年轻人要坚定、勇敢地建立自己的“附近”,不要牺牲日常。“附近”既是我们生存的切身空间,也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发生的具体实在的联系。“重建附近”就是要和现在的周遭环境发生积极互动,让它成为一种动力和资源。 在崔亚芹看来,每天20分钟的公园时间就是自己与“附近”建立联系的过程。“通过这20分钟与自然的接触,我知道附近的环境是怎样的,每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,我觉得跟它们之间产生了链接,也产生了羁绊,我不再只关注自己的生活,万事万物好像都跟我产生了关系。这种感觉让我很安心,也很愉悦。” 生活,慢一点又怎样呢 22岁的刘懿萱在西安一所大学读法学专业,大四的她同时还在准备出国留学、雅思考试及上海实习。“真的忙晕了,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好几瓣来用。” “其实我一直在用表面的忙碌,掩盖一件非常重要、内心却不想面对的事情。”刘懿萱告诉记者,在上海实习期间,她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法务工作,可在此之前她对未来的规划一直围绕着这个行业。“如果放弃,我整个计划都打乱了。” 迷茫的时候,刘懿萱在网上看到了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可以让人放松下来,可她犹豫了好久也不敢给自己20分钟时间停下来。一天午后,看到近在咫尺的上海中山公园,“就只待20分钟!”她对朋友说。 “进公园后仿佛进入了平行时空一样,远处有穿着演出服的老人在排练舞蹈,小孩在放风筝、捉迷藏,年轻人组队在空地上玩飞盘,草坪上大家三三两两,或坐或躺,一个小姐姐在草坪上铺了一张野餐布,架起一张桌子,一边用平板追综艺,一边旁若无人地吃鸭脖。”刘懿萱兴奋地向记者描述着那天的场景。 20分钟过去了,但刘懿萱和朋友并不想走,她们买了水果、野餐布,学着其他人的样子躺在草地上,不知不觉在公园里待了一下午。和朋友在公园看完晚霞,回去的路上,刘懿萱决定辞掉不喜欢的法务工作,转换赛道寻找自己喜欢的行业与工作。 “现在回想起来,决定做得挺仓促,但那天在公园,我意识到自己一直都在被焦虑情绪推着走,每天都在忙碌,总想给手里多握些东西。平静了一下午,我觉得自己通透了很多,不喜欢的东西握得再紧也没用。人生又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它其实更像公园里的草坪,可以肆意奔跑。” 梁实秋在《闲暇》里说,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。刘懿萱也有同感,“在公园放松下来,我更能思考自己想要什么。其实慢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,很多人都在慢慢走,慢一点代表对生活、对未来更重视。” 换行业实习,刘懿萱依旧不太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,每当她感到自己无法思考时就会去公园。最近她在公园里做的决定是“给自己一年的Gap(间隔年)时间去体验和感受世界”。刘懿萱说,“你看,我以前都不敢休息20分钟,现在敢休息一年。” 现在刘懿萱成了“公园推荐官”,经常会带不同的朋友来公园,他们同样被升学和工作搞得十分焦虑迷茫。“我的朋友们说,公园太美好了,待在公园里,幸福得让人难以想象,公园简直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。只要你愿意踏进公园,就可以拾起这美好。” 给自己留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,也不必为轻松的日子感到愧疚。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,也是人生的体验。这个春天,去公园发呆吧! 中青报・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记者 齐征
本文地址:http://23177758.zuoliyou.com/html/54e599377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